第112章 三古三新(1 / 2)

该怎么定义这首歌呢?古风?古风加强版?

陈楚悦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定义这首歌。

歌词倒是古韵十足,但最有趣的是,配器中没有任何传统乐器。

有些古风歌曲恨不得琴瑟琵琶、萧笛二胡都来一套,而林夏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个都不用。

陈楚悦拿不准这是不是林夏有意为之,如果是的话,她觉得林夏一定是在独自做着一件很大的事——传统和现代流行的融合。

现在华夏人熟悉的很多东西,比如民乐里的琵琶、扬琴,水果里的葡萄、石榴……甚至每天要用的桌椅,最初都是舶来品,有的来自西域异邦,有的来自民族融合。

但是华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强。

今天听到这些民族乐器,在诗里读到“葡萄美酒夜光杯”,谁也不会觉得这是外来异物。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儒家所说的这句话并不是一种自傲,而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凝聚力。

有个悖论叫做忒修斯之船。

如果一艘船每天更换一个零件,当这条船从里到外全部被换了一遍之后,它还是不是原先那条船?

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文明早已中断消亡。

只有华夏这条船的内核始终不变。

《龙文》这首歌正有着这样的气度,俱收并蓄,兼容并包。

这首歌的歌词,如同林夏的唱腔,清新婉约中又透着一丝深邃大气。

这首歌的歌词都是五字一句,如同一首五言诗歌,从长城写到江南,一笔一画都是书法写意,一字一句都是古风神韵。

陈楚悦只能用“字字珠玑”来形容这首歌的歌词。

等她回过神来,重新把目光放回屏幕上时,林夏和方嘉乐也从曲水流觞的乐器之上走下,走到舞台中央相会,一起唱出了这首歌的**: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

一个个故事,串联起的不仅是千年以来的传奇,还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回忆,共同凝聚在“龙文”之上。

“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

林夏和方嘉乐唱完之后,携手鞠躬致谢。台下的观众久久不能回神,无论是点茶、舞美还是这首歌本身,都是美轮美奂。

和西洋音乐不同,华夏人很难抵抗这种能撩动他们DNA的美。

更不要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大型晚会,两侧的观众席都会坐上工作人员,负责引导观众起哄、鼓掌之类的现场互动。

但现在根本不需要他们带头,掌声就在演播厅内久久不散。

而弹幕也像炸锅了一样,之前还有一些与歌曲无关的弹幕,现在全都消失不见,清一色全在刷着这首歌带来的震撼。

【震撼我一百年,这歌也太美了】

【我膝盖呢?我这么大一个膝盖呢?】

【这歌我全家都说好听,包括我八十的爷爷和五岁的闺女……】

【我收回之前说林夏还太嫩的话,这歌甚至感觉放在国庆晚会上都屈才了,应该直通春晚的!】

【害,说不定明年春晚人家写一首更好的呢!】

【当时华艺赛的时候,我也以为她大招放早了,结果都是瞎操心。】

【你们这么笃定林夏明年能上春晚啊?】

【不然呢?不然呢?不然呢?这都上不了春晚我都不答应!】

【刚出道就上春晚……搁其他人身上我肯定不信,但是放在林夏身上,还挺合理。】

《龙文》就像一颗炸弹,此刻点燃了引线,而今晚的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颗炸弹即将引发整个乐坛的震荡。

而紧随其后的,还有导弹、核弹,林夏是不把整个乐坛炸个天翻地覆不收场。

这首歌,也被称为“新中国风”的开山之作,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而这个崭新的时代,注定属于林夏。

国庆晚会众星云集,不乏国家队的艺术家,但林夏的光芒丝毫没有被掩映。

其他人厉害是厉害,但林夏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音乐流派,自然最为光彩夺目。

她在晚会后的采访,更是接连不断地将这颗抛向乐坛的第一颗炸弹引爆!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西方的音乐,但我始终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还没有被充分发掘的宝库,我们有很多优美的旋律,应该把它们拿出来,让世界也听听我们的声音。

“这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将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融入到新唱法、新编曲和新概念中,也就是所谓的‘三古三新’。

“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它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我们的目光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