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龙文(1 / 2)

华夏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五声调式,也就是传统的五音“宫、商、角、徵、羽”。生活里常说的“五音不全”,指的就是这五个音。

包括“、、、、”这五个主音,“”和“”这两个半音则被称为“偏音”,被称为“清角”和“变宫”,有是有,但并不常用。

五声调式的乐理知识不是人人都懂,但这些旋律已经进了每个华人的记忆深处,只要一听到,就会有种DNA动了的熟悉感。

比如《茉莉花》、《彩云追月》这些民歌,《渔舟唱晚》、《花好月圆》这些中国乐曲,这些旋律不少都是从小听到大。

还有流行音乐里,许嵩和周杰伦的许多中国风作品,因为五声调式的存在,风格都很突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它原本是一首英文歌。

但是因为前几句类似于五声调式,由李叔同重新填词之后,为这首歌赋予了生命力,在华夏大受欢迎,经久不衰。

只要是华夏人,就会唱两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多人一听这首歌,就觉得是浓浓的中国风,知道它原本改编自一首英文歌后都难以置信,跑去听原版怎么听怎么别扭。

正是因为五声调式的色彩风格太过于突出,流行音乐很少会使用。

包括现在的很多大火的古风神曲,也和中国风关系不大。

还是流行音乐的创作套路,只是伴奏加点民乐,再堆砌辞藻填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换汤不换药罢了。

但是《龙文》这首歌不同,前奏一出,即使没有古筝、二胡、竹笛之类的民族乐器,听众也纷纷直呼“DNA动了”、“有那味了”。

就是因为旋律里的五声调式已经足够古色古香。

伴随着前奏的旋律,镜头向近处推移,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林夏和方嘉乐。

而是一位青衣女子,端坐在案前,一盏茶碗,妙笔生花地点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仿佛是以茶汤为纸,清水为墨,写意地绘出丹青。

【不明觉厉,有没有大佬科普一下这是在干嘛?】

似乎是预料到观众会有这样的疑问,屏幕上也用字幕交代了这位老师的身份——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

【点茶是什么?就是在茶汤上画画吗?有点像咖啡拉花啊。】

【搞清楚谁先谁后,谁像谁好吧。自己的东西都不知道,现在抹茶和茶道都变成J国的标签了。】

【以前在J国看到别人表演过,当时觉得赏心悦目,没想到我们也有这种传统。】

【这个我有话说!以前上大学还选修过茶艺,这玩意巨费劲,手快抽筋了才起沫,当时真想上个打蛋器,好不容易起沫,十分钟就散了,还得抓紧时间画,不过优雅倒是真优雅。】

赏心悦目的点茶之后,随着镜头逐渐向后推移,云海之间,身着青绿衣裙的伴舞如同若隐若现的青山,美得如诗如画。

这里的构图和配色,让纪知音想到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华夏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国宝。

整幅画用昂贵的宝石研磨作为颜料,历经千年鲜艳如初,因为太过珍贵,建国后真品仅展出三次。

耐人寻味的是,王希孟作此画时年仅十八岁,正是少年意气风发的时候。

而写这首歌,想要开宗立派,在乐坛掀起风浪的林夏,此时也不过才十九岁。

她已经明白歌名《龙文》的含义了。

——龙的传人,华夏文化。

林夏的意图已呼之欲出。

纪知音忍不住想道: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镜头逐渐拉远,俯瞰之下,观众这才看清了整个舞台的布景。

舞台上烟雾缭绕,一前一后放着青色的乐器,左侧是大鼓,其上斜搭着一根竹笛,造型又像是曲水流觞,风雅至极。

另一侧则是一把倾斜的琵琶,两边的乐器之后都有隐藏的台面和阶梯。

他们二人仿佛迎风而立,衣袂飘飘,就这样站在乐器之上。

配合背面大屏幕上的云霞远山,他们相视一笑,如同高山流水觅知音。

在这样清雅的氛围中,林夏开口,伴着音乐,婉转地唱道: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林夏唱完之后,方嘉乐也开口唱了起来。

他的声音和外表的活泼跳脱不同,非常低沉,和林夏一高一低,或轻灵,或厚重,共同描绘出了一幅山水画。

“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优雅,实在太优雅了!】

【阿巴阿巴,原谅我没文化,只能说一句他俩唱得太好听了!】

【林夏没开口,我已经被美晕了,她一开口,我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