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上塘村五组(1 / 2)

山村神医女婿 空骑 1042 字 1个月前

在普通认知中认为:“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

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入世”则相反,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血统源流上来说华夏文明是继承了昆仑修真文明血脉的,但从思想层面来说,华夏文明和昆仑修真文明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这两者的分水岭就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从十三仙帝率领神修者离开地球创世昆仑之后,地球就进入了后昆仑时代,而在华夏文化之中,对这一时期的记载则主要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神话故事,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之为“上古神话时代”。

留在地球上的体修者和少数几位仙帝大佬,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修真式微是显而易见的大趋势,他们也随着地球灵气越来越枯竭走向了衰亡。

最终留下来的一些残存余脉逐渐转型古武的修炼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以儒、墨、道为首的诸子百家,取代了昆仑修真文明

最后的遗存——宗门体系。

关于“入世”和“出世”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后昆仑时代地球上普通凡人越来越多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儒家由于古武传承比较少,而在思想境界上取得的成就较大,他们是最热衷于入世的,从本质上来说儒家是最早完成世俗化过渡的昆仑宗门。

墨家相对来说获得的古武传承较多,思想境界方面比之儒家也不差,基本上是倾向于入世观点的。不过墨家的组织体系还是延续了昆仑宗门的格局,内外分野比较大,对于和凡人彻底融合还是有部分保留的。

到后来墨家的发展就倾向于自我独立、积极入世争取民众支持以求得宗门壮大的这条路子,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左右逢源。

相对来说继承修真残余最多的道家,自成一统,基本上是主张出世,注重自我修行的一派。不过道家主张出世与道家的争执反倒没有墨家和儒家之间的冲突那么大,比较超然。

春秋战国时代是后昆仑文明最后的灵光乍现,从那之后,“修真”一词彻底的成了,相反倒是儒家之道大行

其道奠定了华夏文明之基。

墨家的“墙头草”行为,在和儒家争夺人心的过程中最终败下阵来,春秋战国之后墨家衰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出于血脉联系,由墨家分化出来的“天地人和”四家,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华夏“守护”之责上了。

由于公输鲁班被逐出墨门的旧怨,地家和“天人和”三家一直都保持着相对疏远的关系。一开始他们也和另外三家一样,固守出世原则,避居梅岭一隅享受着桃花源式的生活。

直到第一百三十四代家主地润堂偶遇贬谪岭南的苏轼,受其影响才改变了以往的作风积极入世。

其实,从春秋之后华夏古代的知识分子依然还普遍存在的“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在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之中,苏轼是最达观洒脱的一个。

从出身来说,苏轼是儒家学者,而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这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其词文之中始终有一种掩盖不了的豪放旷达的精神。

但同时,他的人生际遇又是浮浮沉沉,几次贬谪起复,也会有些消极苍凉的

思绪,这一点从他的一些词作中也能看到一些影子。

不过,基本上来说,苏轼的人生哲学是辩证统一的,出世的是“心”,入世的是“人”,放纵的是“思想”,躬行的是“行为”,一味为了“出世”而追求“出世”就会陷入迷惘的泥潭,反之亦然……这一点倒是和深受墨门正统观念的地家产生了共鸣。

所以,地家的入世和儒家所说的那种入世是不一样的。地家的本家主支避居在梅岭与世隔绝,但地家的旁系分支则走出了大山遍布华夏各地,甚至是海外各国,千年传承下来这股力量是非常庞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天安民对雷天保说让他最好离地家人“远”一点。

当然,天安民的话也有他本身立场的原因,倒并不是完全为了雷天保考虑。

而此时的雷天保由于悟道大成,他要做的事,还非得地家的配合不可,所以才会有这次梅岭之行。

“雷先生,前面就是我们地家世居的地家村了……”

地洪杰领着雷天保从山上下来,刚刚走到村口,就感觉到村里的气氛不对,停下了脚步神情紧张地看了看周围!

“都给我出

来!”

地洪杰脸色阴沉地一声轻喝,顿时从路边的树上,村口的土地庙里,还有路边的几座土堆后头冒出来十几个年轻人……

他们的打扮都是寻常的庄稼汉,手里的家伙也都是些锄头镰刀什么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