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交底(1 / 2)

名利尘烟 抠叔 1043 字 4个月前

卫总是个极善于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刘昆的话,意思很明确,市上准备一篮子解决林果基地的事了,而且,从过去提的农业科技开发区到现在的农业示范园,仅仅是一个名称变化,就说明了市上领导的大体思路。但这个盘子有点过大,参与是少不了的,但怎么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心里还是没底。当然,市上领导能够重视,这就是好事。

卫总沉吟着:只要是需要我去,当然是要去的。只是,农业示范园是什么意思,这个市场和这些有关系吗,林果基地是什么角色,如何参与?

说这些的时候,两个人已吃完了清汤牛杂。卫总招呼结账,还打包了四份:玉茹爱吃。

两个人又回到了刘昆的房间,只是酒瓶换成了茶盏,又开始继续刚才的话题。

先说我的想法。刘昆说:西川的这个市场,是眼下全县最有潜力可开发的一块土地。当初,搞这个一条街的时候,除了临街的门面房个人出资统一兴建外,市场内的摊位,都是县上出租的。也就是说,再次开发的话,拆迁的难度仅仅是临街门面房而已。而且,现在这个市场,基本上是个集市,乡里进城的许多商贩,大多都会来这里。如果说,在这块地上,搞个两三层的集市,分大类划区,有没有可能重新活跃起来?

卫总说:难。市场的吞吐量和规模大小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取决于人口基数和购买能力,你西川县就这三五十万人口,而且大一半还在农村,仅仅靠县城的这十来万人是支撑不起来的。

刘昆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到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西川还有一个特点,小旅馆特别多,而且生意都不错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卫总笑了:你该不会说是三色产业吧?

刘昆也笑了:你这边弯拐的。我们西川的辣椒和花椒可是全国有名的,畅销国内,据我了解,这些小旅馆里面住的客商,大多都是采购这些和我们这里山货的,有的要连续住好几个月。到了秋天,有时候一床难求。你不觉得这里面就是商机吗?我们为什么要搞大而全呢?搞专业性的市场,小而精不好吗?你把市场建好了,出租给这些人,不就是坐地收钱的买卖?

卫总说:你的脑子转的太快,也转的太复杂,这和林果基地又有什么关系?

刘昆笑笑:天州区的果品加工厂现在不是改成建材市场了吗?

卫总无奈的说:你呀。

话说到这个程度,刘昆向赵明山汇报的关于扭转林果基地被动局面的想法几乎全盘端出了:天州区果品加工只限于水果保鲜储存和果汁加工,而是把鲜果批发这一块挪到西川来。而刘昆说服赵明山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国道改路的明确,将大大改善眼下西川的交通通过能力,西川已成气候的蔬菜外运将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另一个是开发不如示范,虽然开发区的功能更广,却更重于创新,而示范则是在现有优势上整体提升。

刘昆的这个观点,是得到了赵明山和宋慧丽肯定的。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做精做细做深的基础再去做大,做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迈小步,快走路。所以,赵明山的思路是和宋慧丽沟通以后,再去京都争取些支持。

给赵明山汇报时,刘昆是打定了主意要把卫总拉进来的,所以赵明山才有了和商人要保持距离的叮嘱。

沉默了好一阵,卫总说:天州那块地我必须要拿过来。

刘昆莞尔一笑:共同努力。

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刘昆放在茶几上的的手机一直在闪烁,提示有电话和信息进来,摸清楚了刘昆的底牌,卫总说:休息吧,明天一早我就回。再不走,有人就把你电话打爆了。

电话和信息,是三个人打过来的。一个是张畅,只打了一次,没有发信息,另外一个人是白玉茹,电话和信息的间隔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一次。另外一个是刘昆没有想到的,却是齐红霞,先是电话后是信息,信息只有六个字:有事方便回电。齐红霞不是没有在上班以外的时间打过电话,但很少发信息,如果是公事,会接二连三不停的打电话,直到打通为止。所以刘昆感觉到有点奇怪。

听到卫总的话,刘昆说:是齐秘书找我。一边回拨电话,一边向卫总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手机一接通,刘昆首先打起了哈哈:刚才和县上几个人说事,手机静音。齐秘书有什么指示?

指示你个头。书记让你明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她办公室,什么事我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天了,为什么不和我联系?什么意思?说完,啪的一声就挂了电话。

刘昆就想起那天晚上吃完饭齐秘书给他说过的话来:这妮子,脾气越来越大了。

转手又把电话给张畅打了过去,还是说了跟齐红霞说的一样的理由。张畅说:听说,他的事交到检察院了,你知道吗?

刘昆说:昨天赵市长来说了,我还正想着找机会给你打电话。赵市长这次来不太高兴,说的事多,压力有点大。我晚点给你回电话吧。诶,你稍等一下。刘昆说着,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