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卫总的心事(1 / 2)

名利尘烟 抠叔 1022 字 4个月前

卫总从回来以后一直很低调,除了房地产开发和水果公司建设的事,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就连后续土地储备这样的大事,也不是很上心的去做。

白玉茹看着卫总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问了几次,却问不出什么来,只好作罢,加上自己心里有鬼,只能小心翼翼的伺候着。

卫总的心事和资金有关。事实上,周小姐家到国内来投资,是九七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的-种无奈选择。周老先生坚定的相信,蓬勃发展的内地经济,是他的下一个红利点。虽然内部分歧很多,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做了这件事。但让周老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引起了程老先生家族的内讧,直接结果是卫总的天州润德公司,成了独立的法人企业。

在这个情况下,周老先生公司内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激烈。和程家合作的原因是,程家在国内涉猎的行业很多,实力也十分雄厚。在这种情况下,周家的投资,和程家的实力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如果剥离到卫总这里,一个五线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就显得很不够看。

所以,周家内部就极力要求撤资。而双方僵持到最后的结果是,周家公司停止了对林果公司的投资,而直接转为周老先生个人的行为。从周老先生个人的实力看,拿出这些钱来不成问题,但要把手里的债券和其他东西换成现金,又遭到了自己儿女,甚至周小姐的极力反对。

周小姐反对的原因是在上海待的半年里,深入研究了当前国内的农业产业,认为对这种前期投入大,风险高的行业投资风险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单单靠卫总一个人的实力是撑不起这个摊子来的,何况又刚从家族分离出来。但是他能采取的办法只有一个,除了积极向外拓展渠道,寻找资金外,在周老先生还没有完全表态以前,他必须等待。

所以,看似一天无所事事的卫总,其实内心十分焦虑。好在周老先生最终还是明确个人投资这个观点,而且说的很明白,该给你们的都给了,属于我的钱,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但这个投资的总额却从三个亿压到了八千万。

卫总还悄悄的去了一趟港岛,和周老先生单独见了面。老先生说:八千万我分批打给你,放心大胆的干,就是全丢了也无所谓。

但这个情况,既不能向天州方面透露一个字,还不能露出一点投资不到位的痕迹。卫总还试图通过杨永亮再贷一笔款出来,弥补资金缺口。

对于贷款的事,杨永亮倒是没意见,但杨永亮说了一句话让卫总开始为难。杨永亮说:这么大额度的贷款,肯定要有个合适名目,但不管用什么名,只要是你润德公司,不就是变相的告诉了天州市政府你的融资有了问题吗?

看来,钱是个有意思的东西,穷人缺,富人也缺。

卫总之所以叫刘昆来,就是想听听刘昆的意见。有时候把自己心里的事说一说,说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理顺思路的一个过程,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灵感。

水果加工厂建设速度放缓的情况,刘昆听周大毛讲过,一来自己来了县上不再负责联系这件事,再插手不太好。二来人家企业内部的事自然有自己的安排,只要工地上有人不停工就行。三来因为白玉茹有意无意的和卫总拉开了距离,借口县上事情多,来往就没有了往日的频繁。

卫总把公司的情况,向刘昆大致说了。听的刘昆也皱起了眉头,这不是几万几十万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也是爱莫能助。只好说:你的计划是什么?

卫总说:我有计划还找你干吗,不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吗?

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过,你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水果保鲜加工,能不能分成几个阶段,以满足正常的业务需求为主,厂房这些东西花不了多少钱,清洗设备大的能不能换成小的,保鲜库房也是如此。我好像记得你说过,厂子的主要投入是设备投入。另外,种植的事,重点抓好关口镇,其他乡镇可以暂缓,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今年开始,市上对这个方面催的也少了。还有去年国庆时来的你那个同学,不是要投资吗?

卫总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但这次和周小姐对接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农业开发这个事,真的是太烧钱了。到目前为止,两边已完成投资近2000万,可你到关口镇看看,除了那些天天盼着长大的树,几乎还没有什么变化。加工厂这面也是,几百万投进去,就是占了一片地修了一片厂房,如果把这些钱用来圈地修楼,短期收益肯定是比这个好的。所以我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觉得当时有点太理想化了。

刘昆笑了:不是你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而是你家里的事,和周小姐撤资的事,让你觉得没了底气。以前,有他们给你撑着腰,总觉得有靠山,而现在,没有了这个靠山,你肯定要考虑的多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项目大的方向是没有错的,收缩规模是比较可行的,可以考虑一下我的建议,最好你再核算一下,我们再谈。

另外一个,我还想和你谈件事。最近,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