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青年卫国军(1 / 2)

唐乙的到来打消了许多外地青年的顾虑,他们本就是凭着一腔热血报国的劲头,慕名前来茂州准备找国师楚良才投军的。

来到茂州以后,他们可算是开了眼界,茂州的繁华令他们心中无比震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跟随国师大人参军入伍的决心。

不过,稍微有些尴尬的是,此时的他们早已经囊中羞涩,许多人不得不临时在州城内打一份临工维持生计,而后便焦急地等待着国师大人招兵的通知。

不久之后,终于有消息传出来,朝廷兵部尚书唐乙大人亲自坐镇申州新城,正式开始募兵征集,一时间申州新城再次沸腾了。

在此之前,唐乙终于有幸在申州行政中心见到了国师楚良才,他没有想到如今在大兴朝名声可谓如日中天的神人,竟然会如此的年轻。

而且,从楚良才的言行举止来看,完全就是一个谦谦君子,与传说中的绝世杀神根本就沾不上边。尽管如此,唐乙对于楚良才的尊敬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其他的一切表象因素都不重要了,唐乙的心里甚至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不要干脆辞去这劳什子的兵部尚书,就留在这里做国师麾下的一员先锋也不错。

然而,唐乙自己又十分清楚,他这个兵部尚书可是承德皇帝陛下亲自任命的,岂是自己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辞职那么容易的,不过是随便想想罢了。

对于唐乙这个朝廷派来的兵部尚书,楚良才表现的十分客气,既没有上位者的压迫力也没有不可一世的傲气,只是平静地陈述他对此次募兵行动的看法。

大兴的有志青年自愿前来投奔军营,当然不能寒了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但募兵之事绝非信口开河,而是真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军营的日常运转,同时还要按照标准给他们发放军械以及组织训练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好在唐乙受皇命而来,出发之前皇帝赵毅恒已经有所交代,一则此次募兵行动实际上不是主动招募,而是大兴百姓冲着国师的名头自愿来投,朝廷当然无条件予以支持。二则,敌人上次的突袭已经给大兴的边境守军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借此机会招募新兵也是理所应当的。

既然在国师所在的茂申荒境内募兵,赵毅恒当然希望楚良才能够亲自参与训练,至于其他应有的军械、军饷、军备全部都由朝廷一力承担。当然,如果楚良才愿意给这支新军装备更为先进的武器,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此,楚良才和唐乙谈的很愉快,目前烟霞军事学院特种营的人手还是太过单薄,或许出其不意搞个阻击还算不错,可未来一旦要进行远距离的奔袭作战,武器辎重的后续衔接与跟进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眼下,虽说募集的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但实际上大兴朝如今真正上过战场的士兵寥寥无几,而楚良才本身的目的也不指望靠这些新兵去做主攻,而是依靠他们在未来的征途中做好后勤补给和打扫战场的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新招募的士兵如果就地组成军队,完全可以抽调特种营以及烟霞军事学院的教官们给他们进行如无培训,另外兵工厂部分新式武器也可以酌情给他们装配一些,这样的话他们起码在战场上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在楚良才看来,未来的战斗将完全在大兴朝的边境以外得以展开,属于劳师以远,其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兴军队持续推进的能力可否满足烟霞山特种部队不断征伐的脚步,他可不想每攻占一个地方就要进行无休止的安置和停顿。

如今的大兴王朝,全地域面积比之楚良才以前生活的那个时代要小很多,国与国之间都在边境之地设有边防守卫军,各国之间的往来仅限于从属国与宾主国之间正常的外交往来,所以在相互之间的了解方面十分匮乏。

有了这些问题的桎梏,楚良才就算只是想要获取大兴地域之外的地图都没有可能,更不要说对方的军事部署和人口分布情况了。

而楚良才之所以敢于如此自信地想要发动战争,就是凭借着手中天下无敌的先进武器,而他自己可不是嗜血的杀人狂魔,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稀缺资源。

同时向外域的其他国度大力输出大兴朝的文化,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无限提高大兴朝的影响力,使得大兴朝之外的诸多区域都能团结起来,共同将现代文明的发展速度大幅度向前推进。

这个世界很大,大兴朝不能永远偏安一隅,仅仅只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一点小小成就。事实上,自睿德皇帝赵泽贤建立起大兴王朝开始,至今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大兴的国土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某些边境低于被帝国悄然蚕食,这是赵泽贤亲口向楚良才所陈述的事实。

如今,大兴总算有了希望能够开疆拓土,赵泽贤只恨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不能再像楚良才这般雄心勃勃地准备图谋大兴之外的疆域。

自茂州守卫战结束之后,赵泽贤终于看到了儿子赵毅恒在楚良才身上的改变,原本一颗焦急的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