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申州速度(1 /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茂申荒三州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一年之内接收了来自大兴各地近百万的灾民以后,剧增的人口也给州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增益效果。

尤其在申州这片空旷而又广袤的土地上,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的灾民经过短暂的缓冲和培训以后,摇身一变成为申州城各大产业的主力建设者。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过程中,他们这才蓦然发现,在这里立足之后,曾经饥饿难耐带给他们的阴影早已散去,随着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也越发喜欢这片带给他们希望的土地,回归故土的想法也在脑海中越来越淡。

这是一个相对他们以前来说,极度公平也极度现实的地方,只要你付出了一份努力就会得到一份相应的回报,跟当地的原住民相比,他们缺少的不过是一处安居乐业的永久住所,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重要的是,这里没有饥荒,也没有战争,府衙的公职人员和普通的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不会仗势欺人,也不会鱼肉百姓,以自己身为公职人员而骄傲,也满足于凭借自己的薪俸养家糊口,只是一种相对体面的职业而已。

尤其是正在大力进行州城建设的申州,府衙承诺在此打工或经商满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外地人,可以向府衙,确切地说是行政中心,申请领取申州新城的永久居留权,行政中心通过审核以后正式颁发永久居留证明。

有了永久居留证明就算是正式得到了申州城府衙的认可,并据此可以优先购买府衙和建筑商合力开发的民宅,手头资金不宽裕也不用担心,已经更名为锦绣商业银行的原锦绣钱庄承诺向民众发放惠民低息贷款,利率低到普通百姓也能够接受的程度,贷款期限最长可达二十年,前提是必须拥有永久拘留证明。

由此可见,这张永久居留证的价值和含金量,绝不是外地人随便在这里混上三年就能够得到的,是否同意颁发永久居留证,行政中心可是要同申请人所在的工厂出具的工作证明,或至少两位本地商家提供的正常经营担保才能满足申请条件。

一旦获得申州城的房产证明,府衙就允许房屋所有权人申请正式落户,府衙核实无误后予以颁发户籍证明,由此可以正式成为申州城的居民,享受府衙以及行政中心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包括相应的养老、医疗、报考公职等种种福利。

同时,申州府衙对于切实在州城的建设中做出过贡献的外地人保持一视同仁的政策,即不论男女老少,只论贡献度,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或者女工,一样可以获得官方的认可。如此一来便大大降低了获取永久居留权的难度,外地务工人员或者投奔而来的灾民也信心大增。

相对申州城大刀阔斧的居民政策,茂州和申州作为已经发展起来和即将发展起来的州城,相应的落户政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胜在竞争程度没有那么激烈,一些劳动强度较高或者不是特别体面的工作更加容易找到,但同样可以养家糊口,符合一定的条件后同样可以获得永久居留的资格,因此也相当有诱惑力。

楚良才曾经跟顾衡、李夏升以及刘前等人说过,府衙的管理力度再强硬也不如政策的约束力可靠,只要百姓都按照政策和规矩行事,那么政策中规定的属于百姓们应得的一些福利和权益就毫不吝啬地给他们,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百姓们长期的拥护。

不过,打的政策颁布以后,府衙要首先肃清内部公职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打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公职队伍,州府政策才能够顺利实施。假以时日,州府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加的稳固和坚实。

可以说,楚良才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府衙的权利,这让一部分习惯了自己当赛手自己当裁判的官员感觉到不适应,什么东西都靠规矩来约束了,那么官员的权利在哪里?而楚良才告诉他们,官员就是规矩和秩序的守卫者。

如果官员选择当官是为了捞钱,那可就进错庙了,至少茂申荒三州不需要这样的官员。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更何况楚良才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为起码获得了太上皇赵泽贤的认可。

至于说茂申荒三州颁布新政策以后所取得的效果,那都不用详细的调查了,单看茂申荒三州如今的州城变化就可见一斑。

申州,这座大兴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州城,在承德元年这个灾荒遍地的年景里,以完全颠覆常人的认知程度告诉世人,什么叫做申州速度。

年关临近,正是茂州和荒州的老百姓除尘扫货、喜迎春节的悠闲时刻,但是在申州新城的道路上,一台台带着轰鸣声呼啸而过的拖拉机和拖拉机上满载的各种物资成为百姓眼中夺目的风景。

是的,申州这座年轻的不像话的州城,已经成为整个大兴朝机械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有着许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的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其恐怖的装载能力就算是一次性赶十头骡马都无法比拟,而它所需的不过是一个人轻轻松松地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