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小小包工头(一)(1 / 2)

三月伊始,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美好时节。

在清江茂州段西岸的绵延数十个渔村里,沙丁村的汪平和汪顺两兄弟是最早在皇家园林工地上谋得活计的年轻人。

自去年修建茂州跨江大桥时,老二汪顺有幸在工地上做了工,几个月下来着实小赚了一笔。有了钱之后,兄弟俩咬牙把娘亲拉到茂州城的医馆瞧了一下病,一段时间下来倒是好转了许多,临年前已经能够下地,做点简单饭菜都没有问题。

娘亲的身体好转,使得汪平和汪顺两兄弟终于看到了希望。在家仔细算过账以后,他们发现做工比打渔赚的要多上不少,而且自从跨江大桥建好以后,从他们家往来茂州真的很方便,就算在茂州的工厂里做工,辛苦一些也可以不住宿的。

只不过,建桥工程结束以后,他们只能去茂州的工业区厂子里面做工,汪顺的性子似乎不习惯按部就班的工作,一直不太想去,于是先紧着老大汪平去了,汪顺就在茂州城的商业街打打零工,正好有机会关注到府衙的招工动向。

由于茂州城现在三天两头的搞建设,招工还是比较频繁的。这不,皇家园林的招工告示一贴出来,汪顺就注意到了。

这一次可是个大惊喜,因为皇家园林的工地所在正是他们清江西岸的一处坡地上。对于茂州城的许多年轻人来说,去找个地方上工就有些不太方便了,虽然比在茂州的厂子里上工工钱要高上一筹,不过还是有点辛苦,因此报名的人属实不多。

别人不愿意,汪顺可是高兴坏了,不仅第一个报了名,而且还留了个心眼,主动给招工的管事介绍了自己对工地位置的熟悉程度,并且表示回到家以后可以发动周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去工地上工。

这种小事似乎只是一个插曲,招工的管事也没有在意。只不过,几天以后招工情况实在令人失望,管事的向上汇报以后才了解到,茂州这两年工厂建设如火如荼,城里的年轻劳力差不多都给消耗殆尽了。

而且,随着工厂数量的不断增加,茂州城俨然出现了小范围的用工荒,有些已经在做工的熟练工偶尔也会被其他厂子高价挖走,这些厂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人,只得提高了工钱和待遇。

尤其过完年以后,茂州工业区大多数工人的工钱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皇家园林招工的事情可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当然,从皇家园林的规模和级别上来说,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上面也是不会考虑到了,事情最终还是要落到茂州的父母官李夏升身上,甚至连前来茂州坐镇吴喜顺都得知了消息,特意嘱咐他千万不可误事。

可是作为一州知府的李夏升竟然对此有心无力,只因他最近发现,自从上次给朝廷递交过修缮茂州府衙的奏折被转呈给太上皇以后,他这个茂州知府似乎已经被大兴朝的官场完全孤立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面对州府遇到的困难时,李夏升时常向其他相邻州府的同僚们寻求一点帮助,每次都如偿所愿,他自己也会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僚,可惜这一次茂州府奏折被转呈太上皇一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夜之间成了官场皆知的大新闻。

事实上,各地官员原本就是由朝廷控制的,像流水一般存在的任职制度,地方官之间相互扶持帮助也是不成文的惯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周边的某一位官员某天突然间就会青云直上,一夜之间成为顶头上官。

因此,官官相护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在历代官员当中集体默认的潜规则。令人无语的是,李夏升的这次求援居然被临近的同僚们婉言拒绝了,仅有一个道州的好友王永川愿意伸出援手,奈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李夏升仔细思量了一番,这才了解到了其中的原委。然而知道前因后果以后,他除了暗自苦笑之外,还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孤独感充斥心间。

如今的茂州虽然名声在外,但先有楚震山、楚良才这两位侯爷的近水楼台,如今无端又多了一个超级人物太上皇的插足,就连朝廷都把这个烫手山芋推到太上皇那里了,普通的地方官员出于谨慎起见,哪个敢跳出来同李夏升称兄道弟?不躲的远远的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官场的人情冷暖在这个时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太上皇与新皇本来就是和平延续,因此朝廷根本不可能命令官员不能与茂州来往,所有的后果都是官场之人自作聪明的钻营之举而已,李夏升对此深感痛心。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此时的茂州并不是因为本身贫穷,而是被官方孤立之后陷入了严重的用工荒,既然官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走民间的路子了。

讨论对策的时候,负责招工的管事突然间想起来招工期间有个小伙子曾经说过的话,他可以发动别人一起来招工处报名。

想到这里,管事的赶紧回到招工处,没想到正好碰上汪顺拉着自己的哥哥汪平以及另外的几个同村的伙伴们前来招工处报名。

对于弟弟汪顺死活都要拉着他辞工并且转投皇家园林的上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