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耳机广告(1 / 2)

乡亲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查尔达什舞曲》,他们只知道这欢快的旋律一响,保准母子平安。

养父最终下定决心,带少年到了繁华的首都学琴。

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人。

才华横溢,却性格古怪,穷困潦倒,只在小房子里与一群猫为伴的江老师;

美丽时髦,总是为爱情犯傻的莉莉;

严苛到极致,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的的余教授……

他们也有过争吵、矛盾,最后少年也有了走向成功的机会,而养父选择独自一人坐车回乡。

最后一刻,知道自己身世的少年选择放弃了这次演出的机会。

一路奔跑着,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为他的养父,用灵魂演奏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这一刻,伴随着眼泪,少年的琴声里有了属于人的温度。

琴弦中流淌的,是所有权势和金钱都无法撼动的亲情。

这个结局引起了争议,有人觉得整部片子的剧情、光影和音乐就像小溪一样,慢慢流淌进人的心里,充满了火花和温情。

也有人觉得它太过极端与理想化了,好像除了在成功中精神堕落和在理想中穷困潦倒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他们认为王朗有很重的乡土情结,他的潜意识是退隐的,在这里,名利与温情并不能兼容。

实际上,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王朗确实没有想太多,只是任凭他的灵感和直觉肆意发散。

像时飞鸿这样的年轻导演,入行的时候电影就已经商品化了,更何况她还是是从好莱坞这种名利场的中心走出来的。

她并不反感商业片,甚至她还说过这样的话:“电影拍出来不就是给观众看的吗?自娱自乐有什么用,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王朗却是老一辈的导演,他年轻时,艺术界还没有太多商业化的倾向,大家都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成绩的压力。

小时候的他,最喜欢安安静静地,看着父母一笔一笔地在纸上勾画出线条,从给他打发时间的连环画,到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就这样慢慢地讲好一个故事。

这样悠闲的创作环境,当时被很多国外的艺术家羡慕,但也带来了转型期的迷茫。

仿佛一夜之间,他的父母、爱人、同学、朋友……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以一种兴奋的语气谈论着能挣多少钱。

王朗时常感觉自己就像被这种浪潮裹挟着前进,就像挤进了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

凭借着天赋,他好像在电影界混得很成功,该拿的奖也拿了不少。

但他骨子里并不适应电影工业的体系,拍摄出的片子,有时让他自己都感到陌生。

九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林夏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四十岁的王朗,被一个十岁孩子的琴声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能感觉到,林夏的琴声,并不属于这个金碧辉煌的演奏厅,只属于她自己。

是那样的自由浪漫、洒脱不羁。

随着协奏曲的旋律响起,一个少年天才的形象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王朗很快就拍写好了剧本,请林夏为这部片子里的演奏片段配音。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彩蛋,他还请到了林伯山特别出演。

最后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让林伯山扮演乐团的指挥。

当然这根本就不用演,直接就是他本人。

那时候的王朗,突然就开始痴迷古典音乐,影片中的每一首配乐,都是他亲自选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好评如潮,画龙点睛的配乐功不可没。

尤其是其中几段关键剧情,比如他们初到首都,就闪过一段精彩的古典音乐蒙太奇,拼接了好几首经典的小提琴名曲,和剧情配合得天衣无缝,一点都不突兀。

他没想到,那么有才华、有天赋的小提琴手,没有继续拉琴,反而跑去唱歌。惋惜之余,也乐意给她一个机会。

毕竟现在的娱乐圈,这么能干的年轻人可不多啊!

……

在国庆晚会的最终名单出来之前,林夏的账号首先发布了乐圣耳机的代言文案,并放上已经制作好的广告视频。

乐圣公司也很上道,转发抽奖一条龙,各种活动搞起来,阵势还挺热闹。

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是《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

在地球上,这首歌原本是一部爱情小说的概念配乐,所以有这样一个略显古怪的歌名。

歌手冯曦妤曾经在幕后工作,这首歌就是她唱的一个小样,所以没有歌词,听上去也像是随意的哼唱。

但世事就是这么奇妙,最终给别的歌手的正式版本没有火,反倒是这个do版作为步步高广告歌曲火遍全国,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