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主题曲(1 / 2)

她发给了陈星语一张乐谱——由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在帕格尼尼随想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帕格尼尼偶记》。

就像《情歌王》是经典情歌串烧一样,《帕格尼尼偶记》也是把帕格尼尼的经典炫技片段经过移调和改编组成了一首串烧乐曲。

帕格尼尼是历史上最着名的小提琴家,没有之一。

因为他的小提琴技巧太过辉煌华丽,实在是不可思议。

当时有人甚至认为那些技术是人类无法完成的,他一定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魔鬼签订了契约。

他的首随想曲展现了小提琴所有最复杂的技巧,甚至帕格尼尼还在扉页上,非常挑衅地标注了这套作品是专门献给演奏家的。

就像是向所有小提琴演奏家发出挑战一样。

他写乐谱根本不是为了让别人演奏,而是为了让别人明白,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知道自己和他的差距。

直到现代演奏技术的进步,帕格尼尼的很多技术难关才慢慢被演奏家们攻克。

《帕格尼尼偶记》更是将很多帕格尼尼的经典片段改编在一起,浓缩出的炫技精华,更是难上加难。

用这首曲子去给陈星语发布任务,简直再合适不过。

她快乐地把曲谱发过去,直接敲过去一行字:“如果你能练好这首曲子,我再回答你。”

林夏这个任务还发布得非常灵性,标准是“练好”。

以陈星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应该可以消停很久了。

就让陈星语自己先到帕格尼尼的海洋里遨游去吧。

……

时飞鸿正在和她的团队做着电影《聊斋-鬼画皮》的后期工作。

这部片子已经杀青三个多月了,但对于这一类商业大片来说,杀青只是另一个开始。

还有剪辑、配音、配乐、调色、特效之类一大堆的后期制作要去搞,非常繁琐,并不比拍摄轻松。

好在这部电影计划在十一档上映,留给时飞鸿的时间还算宽裕。

这部电影投资上亿,后期团队也很庞大,包括时飞鸿在内的剪辑师就有三个,电影配乐也有两个,都是业内的大师。

特效更是和国际上的几家知名大公司合作,在拍摄期间就在制作了,钱是不要命地往里面砸。

唯有主题曲的制作,还没有动静。

制片人也推荐了几个国内的知名作曲人,但都没有合适的。

林夏把小样发过来的时候,时飞鸿正在一边按着自己的头,一边看特效的制作效果。

她一直受到偏头痛的折磨,发作起来时常会让她有种生命不受自己掌控,就像是灵魂出窍一样的感觉。

但这种痛苦有时也会给她特别的灵感,她的第一部恐怖片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制作的。

一看是林夏的消息,时飞鸿把手头的活先停了一下,点开发现是一首歌的do,看样子是自己之前邀的主题曲。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伤感,尤其是其中的弦乐律动,让她的头痛似乎缓解了一些。

听完之后,时飞鸿眼前一亮,这首歌完美符合她的期待,她果断拍板定了下来。

见时飞鸿这么爽快,林夏也很快给出了回复:“好,你给一个对接人的联系方式吧,我的经纪人明天会联系你们。”

为什么是明天,那当然是因为现在是下班时间。

她是有素质的人,才不会在下班时间给别人派活。

一周前,《那年盛夏》正式上映。最搞笑的是,上映之前杨导还出了第三版预告片。

怎么甜怎么剪,甚至还号召小情侣们一起去看,据说还搞了个七夕特别策划案,打算把人骗进来杀。

这种“诈骗式”的宣传效果爆棚,甚至创造了一大名梗,评论区全是被甜哭了的发言。

虽然大家都知道是玩梗,但还真有上当的,有些人看电影之前从来不看评价,都是去了现场临时决定要看哪一部。

这些不明就里的无辜群众,看到甜甜的宣传片海报,还以为是个纯爱片,结果一坐下来就被刀傻了。

清新简洁的剧情加上两首催泪的歌曲,让《那年盛夏》这部片子一下子就爆了。

开局豆米评分就有.分,虽然现在降了一些,但不可否认,这部片子是暑假档当之无愧的一匹黑马。

成本刚刚一千万,上映几天就收回了成本,而且随着口碑发酵,票房肯定还要有一波井喷,业内一致认为最后票房会上亿,唯一的问题在于几亿。

这让导演杨丽华和投资方乐开了花,而电影的火爆也反哺了《那些年》和《嘉宾》这两首歌。

本来这两首歌的收益现在已经进入了平稳期,硬是又被电影奶火了。

林夏这两首歌的成绩摆在那里,后面也有一些青春类电影或者电视剧找她邀歌,但她感觉剧情都挺离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