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刘昆的圈子观(1 / 2)

名利尘烟 抠叔 1047 字 4个月前

刘昆刚洗完澡准备上床,手机有信息进来了。

刘昆这几天的心情比较好,张畅的老师来天州,还点名见自己,这是一个好预兆,不只是表示着张畅开始认真考虑两个人的将来,而且予示着自己向心目中的那个圈子又进了一步。

对于圈子,刘昆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人生一世,进什么样的圈子,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就会决定你的将来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初中以前的刘昆一直当班长,那个时候,他不知道什么叫圈子,但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几个跟班小弟,再有一个风光无限的母亲,他这个班长就能说一不二。高中时候,他成了另一个圈子的孩子,“三种人”后代,只能和同样命运的孩子走在一起。第一次知道圈子这个词,也是那个时候,母亲已经停职,没有了往日的神气,趁母亲高兴的时候,他问过母亲:为啥会被免职。母亲说: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从此,圈子这个词,就牢牢的刻在他心里。

大学和外地工作那十年,他试图走近过他以为合适的圈子,但初恋女友的窝心一脚,让他更深刻的认识到圈子重要性的同时,更明白了物以类聚这个词,圈子是同类项的集合。

而见面次数不多的马家爹,给他说的话不多,却都是些听之老套,细思受益无穷的话。比如,要想活的滋润,就得有自己的靠山和兄弟。

从那个时候开始,刘昆对圈子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圈子不同,作用不同。但凡是圈子就有知足和阳光,也有 贪婪和黑暗。这取决于圈子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现实。

人生离不开世道的圈子,也离不开一个人对人生的认知,但走进什么样的圈子,取决于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唯有与比自己高的人站在一起,放开自己的格局,才可以站的更高,走得更远。所以,刘昆不只是留心圈子,关注圈子,而且,开始小心翼翼的走进每一个自以为对自己有用的圈子。

三岔八年,之所以走近周大毛,是他顽固地以为,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只有周大毛和他是同类。相对于吃住在一起其它三岔人,周大毛有一个当市局副局长的爹,而自己虽然过气,但也曾经是官宦子弟。

马师傅的消息也是他无意之中从大毛口中的得知的。

那个时候,他刚刚和郭兴开始做野生动物生意,就和大毛说起了郭兴,刘昆有些羡慕:一个小地摊干成一栋楼,了不起。而喝多了酒的大毛则说:都是靠他舅舅才有的现在。否则,天州这么多搞餐饮业的,凭啥他郭兴就是羊群里的驴?继而又知道了郭兴舅舅马师傅的背景。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刻意而又小心的走近郭家兄弟,而且,取得了郭虎的绝对信任。

但和郭家兄弟的七八年交往中,他只谈友谊,从不讲得失,十年磨一剑的道理他还是懂的,而且,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利用这个关系的资格。

直到张畅出现,生活为他敞开一道闪着金光的大门。他才开始不动声色的罗织自己的圈子。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走仕途,找靠山,有兄弟。周大毛、郭家兄弟、卫总、常亮、刘胜利,甚至自己身边的几个女人…他在甄别着,也在不动声色的掌控着,但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大毛和郭虎走了,卫总还想把自己收于麾下,岂不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今,张畅的老师又是马师傅的故交,这不是福贵自己朝门里挤吗。

所以,张畅问他老师哪里吃饭的时候,刘昆毫不犹豫的说要在外面吃饭:这不是面子,是对他老人家的尊重。

两个人商量了半天,终于敲定了议程:刘昆一早就去买水果,张畅收拾房间,九点半一起去接人。客人也定了,除了老师老俩口、马师傅和宋慧丽外,增加一个郭兴,连菜谱都定好了,除了“佛跳墙”,其它全以当地农家菜肴为主。

刘昆说了这么细,张畅自然高兴,不觉就有了小女人心态,眼里就温情如水:去洗澡去。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罗总的信息来了。刘昆想了一下,还是回到客厅把电话回了过去。

罗总在电话里说了自己内部评估、上省城、见董夫人和郭兴、卫总的事:本来想当面向你汇报的,事情紧急,时间太晚。只能打电话惊动你。

刘昆略一思索:你别着急,我这几天有个接待,脱不开身,哪天见面再细说。但我和我见面之前,暂停和他们的主动接触,不管是哪一方主动联系你,随便找个理由搪塞一下。放心,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两个人说了近一个小时,其间,一直有电话进来,先是陈冬梅的,后是常亮的,还有郭兴的。刘昆接完了罗总的电话,就把电话给常亮回了过去:啥事?老婆打了老公打,我这又不是民政局。

常亮就嘿嘿笑着:县长,冬梅回来说了,她想去。

刘昆就笑了:这么个小事还三更半夜不让人休息,狗窝里放不住生食,这么沉不住气。还是局长。

常亮说:这不是高兴的吗。正愁孩子怎么上学呢。

刘昆道:现在只是有这么个说法,成与不成还两说呢,这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