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静水深流(上)(1 / 2)

名利尘烟 抠叔 1025 字 4个月前

西川县的动作很快,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常委会,通报了市上的会议精神,第二天就要召开科级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宋慧丽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很欣慰的。这种要经过一定组织程序安排才能推进的工作,往往会慢慢上半拍。但下面的发酵却速度很快,不到半天时间,天州市要推行干部交流制度的传言就传遍了天州市。

这种情况是在宋慧丽的意料之中的。任何一项措施的推行,都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同级的理解,下级的拥戴。为了推行这件事情,宋慧丽几次上省城,找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进行过汇报。和市上常委们也不止一次沟通过,为了做成这件事,宋慧丽表现了少有的强势和执着。

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上级的支持是比较容易的一件事,最难的是在常委之间沟通,并不是说大家对这个政策不理解,而是在一种固定模式下的惯性思维,会束缚人的思想延展。对于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法肯定是不同的。

可以说,推行干部交流是经过宋慧丽深思熟虑的一件事。她认为就天州而言不缺人才,天州人自古以来就崇文尚武,历朝历代都有史书记载的名人才子。就是在当下的西北体制内,仍然还流传着会说天州话,当个处长没嘛哒的俗语。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天州向省内外输送的干部成千上百,但为什么天州内部却如死水一潭?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好的流动机制。表面上说,组织架构总是一层一层的,从下向上的台阶要一步一步走,但核心问题是,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越往上面总归是人数越少。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到了一定层面,有些人原地打转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是会发生变化的,消极怠工、被动等待等一些不良情绪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为了能挤上更高的台阶,就会比人脉,比关系,比手段,比心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滋长了各种不良风气的滋生和漫延。所以,宋慧丽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交流,而是要打通能上能下的这个通道,想干事能干事的向前走,不干事扯后腿的把路让开。

所以这个方案一出台,无异于静水深潭中扔下了一块大石头,叫好的人有,旁观的人也有,说宋慧丽别出心裁的也有。宋慧丽都坦然接受,一笑了之,只是让组织部门抓紧和西川县联系,争取早点开始试点。

事实上,一项工作开始推行以后,对下级来讲,过程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不打折扣的全力推进,一个是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一点点试探。

所以,当听到西川县已召开常委会进行动员的时候,冯慧丽心里还是很感慨的。

而对于刘昆,更多的困扰却是来自左右上下,都来打探信息。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还是工作需要,但最终都会落到自己身上来,甚至连陈冬梅都有点沉不住气了:刘县长,我可提前告诉你,我的目标是回家,孩子没人管,外面交流的事,最好不要考虑我。

陈冬梅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跟着刘昆去天州的路上,刘昆开着自己的车,车里坐着周大毛和陈冬梅。

头天晚上在关口镇吃晚饭时,母亲给刘昆打了电话,说是检查结果出来了,没有什么大问题,让他不要着急。一起吃饭的几个人就都知道了。周大毛当即就急了:四十公里路,不过一脚油门的事,我们现在就去看看老太太。

刘昆说:你别闹了,黑天半夜的,明天再说吧。所以上午现场开完动员大会,刘昆就给李斌说要回去看母亲的事。李斌说也好,我也出去转转,要不然门槛会让别人踩破的。

刘昆路过接周大毛的时候,陈冬梅就不声不响跟上来了。听见陈冬梅的话,刘坤就开起了玩笑:这次八成会交流到你的。你看看,不到三十岁的正科级女干部,怎么都是重点培养对象,全市都没有几个。交流出去,要不了几年,我的位置就该让给你了。

陈冬梅回答:我才不想那样的好事,我现在最主要的是管我儿子,你都不敢想象,我现在回家,都领不回去。

周大毛问:为啥?

为啥?常亮三天两头不着家,我呢,一个礼拜能回去两次就不错了,所以,平时都是他妈在管着。回去了,就想和孩子多亲近亲近。你知道前两天给我闹一出啥?吃过饭,我们要带他回去,他死活不走。问了半天,才吭吭唷唷的说:我才不回去,回去了,你们都让我梦游。

周大毛不解:怎么会?

刘昆却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姑娘再大点你就知道了。

快到医院的时候,刘昆特意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有两个朋友过来看她。刘昆妈说:本来就没什么事,你来回跑就算了,拖累人家干啥?

到了原来的病房,刘昆却没有找见人,问护士才知道换了病房,从四人间搬了出来,换了个双人间。而且,卫总和白玉茹也在,刘昆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白玉茹就说:老人家病了,你也不吭气,要不是大毛告诉我们,还不知道呢。看来你是一点都不拿我们当朋友看。刘昆就有些尴尬:这不忙吗?昨天的事,还没有顾过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