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卫总很努力(1 / 2)

名利尘烟 抠叔 1016 字 4个月前

卫总姓的不是父亲的姓,而是随了母姓。对于豪门来说,这种故事似乎从有了豪门就没有断过,不过是棒打门不当户不对的鸳鸯劳燕纷飞时,刚好有意无意留了一粒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而已。而卫总的情况略有不同,而是当年父亲外出闯荡时和女秘书意乱情迷后的结果。而卫母虽不是正娶,却守一从终,生下卫总后,不顾家里反对,从苏杭自愿来到卫家族地,孤儿寡母生活了十年,才被卫总的奶奶接纳。有人可能质疑,不是一夫一妻制吗?屁,那只能是说你太少见识。

爷爷叫这个不姓自己姓的亲孙子来见自己,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所以卫总父亲连忙带着儿子来了。

爷爷倒也和蔼,并没有电视里那些老祖宗那种蛮不讲理。而是说你搞的那个什么有机产业,能给我个理由吗。

卫总讲了四个理由:一个是国内土地化肥农药使用过度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三万多亩土地。其中,一半山地至今还很少使用化肥,我吃过他们纯农家肥种植的农产品,和小时候家里吃的一个味道。第二是这个地方在北纬三十四度,海拔一千米左右,最适合优良果品生长,无非是缺了些经营理念,好东西始终没有走上台面而已。第三是地理尤佳,人和尚好,天时上虽有国家政策支持,但没有资金注入。只要有投入,肯定有回报。第四是爷爷你讲过的,一人富不是富。人要有志,富甲一方是豪夺强取,富仁一地才是造富一方。

爷爷没有多言,而是说这几年你孝敬的各种天州特产唯独今年的玉米最合口味。然后拿出一个名片给了卫总,这是前几天来过我们家的一个海外投资的,你和他联系,就说是我让你找他的,看他有没有兴趣。说完挥手让卫总父子离开,看到儿子、孙子转身了,老汉又说:老大,我记得你这个儿叫程家安是不。

父亲的脚步踉跄了一下,转身,规规矩矩的向父亲作揖,才转身出门。

父子俩出来,没有回父亲常在的那个小二楼而是去了卫总母亲的院里。这个院卫总父亲这几年来得少,并不是感情有了问题,而是老了,卫总的生母又皈依了佛门。

爷爷八十多了,极少参与家族的经营事务,今天这一出,不只是表明了支持卫总投入农业的态度,而且也在暗示,三个继承人重点培养对象中自己的偏爱。卫总父亲知道,今天老人的一举一动,不过半天,就会传到家族那些元老耳里,但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事,自己这个最疼爱的儿子终于走到了台前,也算是对这个让自己牵扯了大半辈子女人的一个交待。所以,老程一进门,就对儿子说:你小子不知道错了哪根筋,又走了什么狗屎运。我不是不同意你的方案,而是你是几个接班人之一,明年我这个掌门人也该让位了,你不能出任何差错。明白我的意思吗。

卫总连忙称是。其实心里己乐开了花,有了爷爷的态度,接下来的事就会顺利的多。

老程说:改回名字的事无非是你爷爷的一个态度。我倒是觉得,你是不是该利用这个机会回来,帮我做事。

卫总母亲给父子俩沏上茶:姓啥,都是你的种,不过一个称号而已。我在这里三十多年了,倒想跟儿子去去见识见识。

卫总瞅了一眼父母:如果我现在这个事能成,我倒是觉得接不接你的班都不是主要的。家族企业有家族企业的优势,但还是要与时俱进才是。眼下这种情形,优势是人脉广、实力雄厚。但不知道您发现了没有,管理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我倒是觉得,还不如加快资本化的速度,把他们手里的资金资本化了。你看看现在,除了搞实业的,剩下的都分红分利,然后从吃喝玩乐开始升级,所有的都和八旗子弟一样,再这么下去,还有人可用吗。

老程看了一眼卫总:你说的我想了好多年了,可是船大难掉头。

卫总说:爸,你怎么没想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呢,拿出一个经营项目,或者一个分部、一笔投资,搞成了不就顺理成章了吗。还不如从我林果项目开始试点呢。

我就知道你就惦记你那点事。老程看了一眼卫总:你这次回去把你妈带上,她再足不出户,该是要一心向佛了。还有,把你大哥家老二带走,再不改,就别让他回来了。

后来的事,就顺利了许多。特别是爷爷给的那个名片,明确表示:很有兴趣,不日将派专人前来对接。

可刘昆为杜老汉办的事又出了意外:财政和民政一致表示:属于预算外资金,同意先垫付后列支,可由关口镇按此意见组织实施。

刘昆问小李:你不是说没问题吗?小李挠挠头:我不知道专项资金使用还有这么个规定。

胜利过来拍了拍小李的头:敢跟我们帅哥玩心眼,长了几个脑袋?说说,你咋办的,哥给你出气去。

去去去,小李拨开胜利的手:脑细胞都给拍死了。咋办的?拿着报告找人办的,还能咋办?

胜利哈哈大笑:两个肩膀抬个头,兜里没装一支烟?

那咋的?还要天州阁请上一桌?小李不解。

要是卫老板办,钱早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