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学堂开学(1 / 2)

寒门豪绅 对不准马桶 1048 字 2023-05-1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淹没了木楔纺织的声音,成为了小渔村新的喧嚣。

随着海寇袭村事件的远去,小渔村的名声也越发响亮。

原本那些因为畏惧山匪而离开小渔村的百姓,此刻又厚着脸皮回到了这里。当然,当时走得有多么的决绝,此刻想要回来,就有多么的困难。

原因无他。

小渔村现在,不缺人。

之前小渔村身微言轻,所以要赔本赚吆喝,吸引周围的百姓过来依附;而现在随着“抗寇模范村”的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小渔村很硬,在这里生活有保障,纷纷拖家带口过来投靠。

以至于短短半个月内,小渔村的人口激增,从原本的五百多人,一下子变成一千二百多人的大村镇!

人口的激增意味着劳动力的充裕,现如今秦镇根本不愁没人做工,反倒是因为纺织机不够用而担忧。

现如今小渔村人满为患,到处都在搞建设,大兴土木,颇有一种从村子向镇子变迁的趋势。

对此,老村长是喜笑颜开,五六十岁的老头,每天闲不住,到处溜达。

虽然名头还是村长,可已经开始以镇长自居,得意的不行。

“镇儿,你说你的脑袋瓜是怎么长的?怎么就能想出这么有趣的东西呢?”李憨坐在学堂外的石地板上,手里抱着一本秦镇编写的《三字经》爱不释手。

读书识字,讲究一个兴趣,李憨就对这事没什么兴趣。

但偏偏,这《三字经》通俗易懂,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便是一个故事,寓教于乐,引人入胜。

乡村里没啥娱乐,《三字经》的出现算是让乡亲们枯燥无味的生活多了一些新奇与趣味。每天都有闲来无事的村民,蹲在学堂外坐了一溜,就是为了听老师讲其中的故事。

连李憨都欲罢不能,更不提村里的孩童。

不知有多少为人父母,做了一天的工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不是洗衣做饭,而是缠着上学回来的孩子讲故事。

这时村里的鸡开始打更。

穿着新衣裳的孩童成群结队的从学堂里走出,有说有笑,无忧无虑。

“要是道观里的经书也能像这玩意一样通俗易懂,师姐也不至于因为我看不懂经书,天天打我。”山海撅着嘴。

“你师姐那么温柔的人,还会打人?”秦镇啧啧称奇。

在他的印象中,妙云先生一直都是温柔知性的成熟大姐姐形象。

平日里碰到了蜘蛛蟑螂,都不忍心踩死,而是抓起丢到池塘里放生。

这么温柔的人,又怎会动手打人?

提及此事,山海就像一个受了不少欺负的委屈小媳妇,如数家珍。

“你是不知道,我师姐她可……”

话音未落,一团阴影就将他笼罩。

只听山海话锋一转,透着谄媚:“我师姐她可温柔,可疼爱我了!绝对没有打过我,都是我自己不小心撞到砖头了。”

变脸的速度之快,让秦镇都惊愕不已。

谁能想到山海浓眉大眼的,也有这副嘴脸?

“哼。”

妙云轻哼一声,走到秦镇身边,眼中满是欣赏。

“不得不说,你写的教材确实不错,孩子们非常喜欢。”

《三字经》给了秦镇一些灵感。

这个世界的人娱乐项目太少,除了勾栏听曲,就去骑马射猎,没趣!

若是自己能把原本世界的娱乐方式,比如小说,评书,相声,选秀之类的弄出来,岂不是能大捞一笔?

想法很有搞头,只是有个问题尚未解决。

这个世界是没有造纸术的,民间通用的记录工具普遍是竹简、玉简,而这玩意做工复杂,价格昂贵,不便文化知识的传播。而秦镇对造纸术这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

他近期也在想办法尝试做出纸张来,只不过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难。

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弄出纸张,得看老天。

“许多父母家长也喜欢听这个,不少人嫌自家孩子讲得不好,都求着我改天给他们这些大人也开一堂课,再这么搞下去,我那一池塘鱼可怎么办呀?”说这话时,妙云有意无意的朝秦镇使眼色,意思很明显。

当初说好了一起当老师给学生讲课,怎么现在只有她一个人讲课了?

“我不是还要编教材,没时间嘛!”秦镇推脱道。

“你说的编教材,就是在所有人都外出干活的时候,坐在这里晒太阳?”妙云虚着眼。

“文学创作需要灵感,我这叫外出取材。”秦镇正色道:“再者我刚刚确实又想到一个故事,可以编入教材里,讲的就是刘关张舍身取义的故事,非常真善美,我打算取名为国国国演义。”

“我管你叫什么,